社區健康新聞

Community Health News

社區與健康息息相關,因此,我們儘量搜邏所有關於醫療和健康的社區新聞,希望可以使你更快捷地掌握社區最新動態, 好讓我們一起推動健康飲食、預防疾病傳播、注意用藥安全、及營造健康的社區。

退伍軍人病個案最新情況

加載原文網頁

天氣酷熱市民應預防中暑

加載原文網頁

跨境移植機制無損港器官分配制度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表示,跨境器官移植互助機制不會影響內地和香港各自現有的器官分配制度,反而有助希望捐出器官的人士完成心願,挽救他人生命。 盧寵茂今日出席一個活動後會見傳媒時說,本港現行的器官移植分配制度完全沒有改變,仍然是港器官港用,而跨境器官移植互助機制屬於第二層分配,只有在器官捐出後而香港沒有合適的受惠者,才會觸發跨境機制。此舉旨在善用資源,完成捐贈者崇高的大愛理念,救活另一個人。他鼓勵全香港市民繼續支持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 一同出席活動的醫院管理局聯網服務總監鄧耀鏗說,醫管局上周派員到內地考察,參觀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並與當地專家交流內地移植服務的最新發展。他指出,內地的系統相當完善,儲存全國需要輪候器官移植病人的資料,每當有人捐出器官,系統便會根據資料即時配對,他認為系統公平公正。 鄧耀鏗表示,無論從臨床技術、系統對接以至器官運輸流程而言,香港均絕對有能力完成跨境捐贈。他呼籲大家支持跨境器官捐贈機制,給予香港的末期器官衰竭病人多一點機會。 此外,盧寵茂今日在電視節目上強調,器官捐贈關乎病人生死,香港與內地不會停止商討建立恆常器官移植互助機制。反之,在網上造謠作假、破壞器官捐贈、阻撓跨境互助機制的人應立即停止這種行徑。 對於中央名冊出現從未登記但成功取消申請的情況,盧寵茂承認系統有優化空間。然而,他指出,撇除此類個案,登記後取消申請者僅佔名冊上逾35萬個登記的0.8%,而同期新增登記逾5,000個,即錄得淨增長逾2,000個,反映市民支持器官捐贈。 衞生署指,政府正檢視中央名冊系統的登記和取消申請流程,經考慮個人私隱和身分核實認證等因素後,會適時更新系統及優化流程。 盧寵茂又提到,香港過去20年只有兩個肝臟因未能配對合適病人而捐贈到鄰近地區,相反內地每年約有1,000個器官沒有合適配對者。若兩地建立恆常的器官移植互助機制,香港受益機會將較大。 另外,基督教聯合醫院和屯門醫院的代表今日向傳媒分享器官捐贈聯絡工作的挑戰。基督教聯合醫院器官捐贈聯絡主任梁宇添表示,捐贈者家屬一向都不會知道受贈者的身份,因為捐贈之舉純粹出於愛心,他們的初心也只是想幫助別人,而非幫助特定人士。 屯門醫院器官捐贈聯絡主任張淑雯曾安排香港病人捐出的器官轉送外地移植。她引述捐贈者的丈夫指,最重要的是能夠幫助他人、救人一命,她認為普羅大眾都認同大愛無分國界、年齡和性別。 衞生署也呼籲市民支持器官捐贈,並宣布該署與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合作,推出中央名冊系統優化功能,協助已登記「智方便」的市民通過該應用程式新增的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查閱登記狀況)服務,查閱自己有否在中央名冊登記。同時,已簽署器官捐贈證的市民應同樣在中央名冊登記,以便確認捐贈器官的意願。

加載原文網頁

現代化養殖 漁業添動力

香港三面環海、水深港闊,漁業發展源遠流長,惟傳統木製魚排難抵浪急風高,僅可築於有天然屏障的水域小規模作業。社會進步,技術如是。政府引入先進養魚網箱技術,又開闢新魚類養殖區,為業界帶來升級轉型契機。抗風抵浪  產能優秀 漁農自然護理署引入的新式鋼鐵桁架網箱能按需要升出海面或半潛海中,且因應香港水文環境設計,具抗風、抗流、抗波浪能力,較木製魚排耐用,壽命可達25年。 更重要的,是應用新技術可大大提升產能。以東龍洲的現代化海產養殖示範場為例,有效養殖水體容積約1.1萬立方米,每年可養殖300噸水產,產能遠高於傳統魚排。 香港現有26個魚類養殖區,大部分位於近岸水域。為推動漁業升級轉型,漁護署計劃增設黃竹角海、外塔門、大鵬灣和蒲台(東南)四區共約590 公頃面積為新魚類養殖區,全部位處水流較佳的開放水域,新式網箱將可大派用場。 規模增加,漁護署也為示範場引入現代化管理設備,實時監控、水質監測、自動投餌,以至風力和太陽能發電系統,一應俱全,對監察養殖魚類和海產健康、應對颱風等特殊情況均起重要作用。 持續發展  提質提量 提量,也講求提質。 理工大學未來食品研究院副院長郭穎軒指,研究顯示,在示範場養殖的魚營養足而脂肪少,生長速度、存活率都較在傳統魚排養殖好,其中一個原因是地點遠離岸邊,加上水流相對充足,魚的排泄物易被沖走,因此水質較佳。 在漁業持續發展基金資助下,理工大學在示範場進行推廣海產養殖現代化及可持續發展計劃,為傳統養殖戶和有意投身養殖業者提供課堂理論和實地實習訓練。 梅瀚文本身從事資訊科技業,早前有工作與養殖業有關,在好奇心驅使下參加計劃,成為學員。 抓住契機  投身漁業 他盛讚培訓理論實踐並重,理大和漁護署人員循循善誘,使他獲益良多,且有助增強業內人際網絡,終成功與同學自組公司,投身養殖業。 除負責管理和協助培訓,漁護署高級漁業主任(水產養殖)周永權說,署方人員日常也要在示範場負責簡單維修、養殖試驗等一系列工作,日曬雨淋在所難免,幸同僚從不計較抱怨,希望利用示範場讓業界和公眾了解現代化深海網箱養殖模式,令深海網箱養殖在本地持續發展。

加載原文網頁

衞生署呼籲市民繼續支持器官捐贈

加載原文網頁

民政專員與區議員任期可以不同

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表示,民政事務專員的任期不一定要與區議員的任期一致,最重要是兩任專員交接順利。 麥美娟今日出席活動後會見傳媒時說,過去區議會的地區工程歷時均橫跨數名專員任期,但工作仍能妥善完成,交接工作也有紀錄。 對於完善地區治理建議方案的立法時間表,麥美娟希望在立法會休會前通過有關法例,讓政府有更多時間籌備區議會選舉。她相信選舉事務處、政制及內地事務局的人員有籌備選舉的經驗,可克服困難和挑戰,民政事務專員也會在地區協助,讓選舉有序舉行。 就英國在「香港半年報告」關注區議會直選議員比例,麥美娟指出,前港英時期的區議會同樣沿用委任制。她說,重塑區議會制度能讓區議會的組成更多元,吸納不同年齡、職業和背景的人,幫助政府充分掌握民情民意。 她又表示,當局認為現時的方案最貼合香港社會需要,且能體現行政主導和提升地區治理效能,令市民安居樂業。 她強調,對於外國勢力造謠抹黑,特區政府不會理會,只會更堅定地完善地區治理工作。

加載原文網頁

搶包山比賽 鍾玉川黃嘉欣奪冠

相隔三年,搶包山決賽凌晨再次在長洲北帝廟遊樂場足球場舉行。女子組個人賽由黃嘉欣奪冠,她自2016年起累計勝出三屆比賽,成為首位「包山后中后」。男子組則由鍾玉川奪魁,首登「包山王」寶座。 約1,400名市民到場感受緊張刺激的氣氛,見證12名晉身決賽健兒以最快速度爬上包山,爭取在三分鐘時限內摘取最多包子。 黎偉浚奪得121個包子,獲頒「代代平安獎」。 搶包山接力邀請賽緊接個人賽後舉行,六個長洲地區團體攀爬選手獲邀以三人為一隊參賽。

加載原文網頁

闊別三年 飄色重臨

長洲太平清醮今日舉行,其中闊別三年的飄色會景巡遊再度舉辦,吸引大批旅客和本地市民專程到島上觀賞。活動期間,鑼鼓喧天,熱鬧歡騰。 大會下午先舉行巡遊典禮,由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主持儀式。 巡遊隊伍隨後由北帝廟遊樂場出發,兒童粉墨登場,化身古今人物,站於支架,穿梭大街小巷。觀看的遊人興致勃勃,爭相拍照。 搶包山比賽晚上在長洲北帝廟遊樂場足球場舉行,12名晉身決賽選手施展渾身解數,競逐獎項。 長洲太平清醮傳承百多年,相傳是當時居民向北帝神祈求消除瘟疫的祭祀活動,2011年被列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加載原文網頁

酷熱天氣警告推新功能

天文台加強酷熱天氣警告服務,當警告生效時,如氣溫普遍會達到攝氏35度或以上,天文台會發出特別天氣提示並透過「我的天文台」流動應用程式推送通知,提醒公眾注意極端酷熱天氣和採取預防措施。 2022年,天文台總部有15日錄得最高氣溫攝氏35度或以上,是有紀錄以來最多。天文台指,隨着氣候持續暖化,預料今年全年平均溫度偏高,達到最高氣溫紀錄首十位的機會為高。 天文台署理助理台長鄭元中提醒,受熱帶氣旋瑪娃的外圍下沉氣流影響,下周初華南地區有機會出現極端酷熱天氣,市民應留意天氣變化並做足防暑措施。 長者安居協會署理行政總裁袁民光說,長者屬於較易中暑的群組之一,在酷熱天氣下或較易感到不適,居住在較擠迫及沒有冷風設施住所者更屬高風險一族。該會呼籲長者及其親友留意天文台的最新天氣資訊,或隨時按「一線通平安鐘」查詢天氣及健康資訊,互相守望,以保長者健康平安。 天文台與大學和合作夥伴一直積極研究酷熱天氣對市民健康的影響,並合作修訂酷熱天氣警告的注意事項。 衞生署指,長者、孕婦、嬰兒及小童、長期病如心臟病或高血壓患者,以及過胖人士均較易中暑,應及時觀察是否出現熱衰竭或中暑症狀。如天氣極端酷熱,更應時常留意身體健康狀況,確保有充分休息,多補充水分,避免身體過份受熱。如感不適,應盡快求醫。 勞工處呼籲在炎熱天氣下或高溫環境中工作的人士參照《預防工作時中暑指引》,採取所需的防暑措施。

加載原文網頁

衞生防護中心調查一宗侵入性腦膜炎雙球菌感染個案

加載原文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