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風」和「大中風」

隨著醫療資訊發達,大家對中風一詞並不陌生。有時一點點的頭痛、頭暈、手腳麻痺,會令我們立即聯想到: 「...我是否中風? 」。上一回我跟大家談過了中風的基本概念,現作一個簡單重溫: 中風(Stroke or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或簡稱 CVA ) 是指由於腦部供血受阻而迅速形成的腦功能受損,是一個「已成定局」的狀態;病者多會有肢體麻痺、無力或說話受障等病徵。病程嚴重的話,病人會陷入昏迷或有生命危險!

但有時中風的「疑似」病徵會是短暫性的,大約在一小時內(大多數是在十分鐘內) ,病徵全消,病者回復正常。這情況稱為「小中風」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Transient Ischemia Attack, 簡稱 TIA )。嚴格來說,「小中風」並不是真正的中風,因相關的腦細胞並未有壞死,所以腦功能沒有永久性的喪失。

「小中風」成因是腦血管內有不正常的血塊流動著、栓塞腦血管,因而產生與中風一樣的病徵,但可能血塊細小的關係,一段短時間內血塊能流走開,剛才被拴塞的血管重新有血液流經,腦細胞「有血到」,病徵消除。大家不要輕視「小中風」,因為並不是每一次栓塞腦血管的血塊均能流走開,只要關鍵時間一過,腦細胞永久受損,便會變成「大中風」了。

腦科醫生如果診斷病人有TIA的病徵時,會作臨床評估和為病人作出中風風險預測。其中一個頗有用而簡單的預測是: ABCD2 score. 此系統會從五個方面來評估病人在「小中風」後七天內演變為「大中風」的機會率。這五個方面分別為:

  • A -年齡是否超過60歲 (Age)
  • B -血壓是否高過140/90mmHg (Blood pressure)
  • C -病徵是否有言語受障或肢體無力(Clinical features)
  • D -小中風持續時間 (Duration of TIA)
  • D -是否有糖尿病患 (Diabetes)

其中最差的病人會在TIA後七天內有百份之十二( 12 % ) 機會變為「大中風」,情況不容忽視。除了作評估外,最重要的是找出小中風的原因,防止大中風的出現!在診斷過程中,腦科醫生會為病人「追尋」那些引致小中風的小血塊源頭。通常有兩個部份會是「原兇」一頸或顱內動脈和心臟。

動脈或會因膽固醇積聚、引致「動脈粥樣硬化」而導致血管收窄,血液流動不順會產生血小板凝固而變為小血塊,流經細小的腦血管栓塞血管而產生病徵。又或者是心臟問題如心律不穩(如房顫) 等亦會產生以上所述的小血塊。當中大家有否留意其中一個關鍵角色一血小板!現今藥物用於治療或預防中風上,便是針對血小板這「不起眼」的關鍵物質,稱為抗血小板藥物 (Anti-platelet agents )。當中最常用的是「阿司匹靈」( Aspirin ) 或在近年頗流行使用的Clopidogrel ( Plavix ) ,兩種藥物對血小板凝固會有阻礙性的作用,從而減低小血塊在腦血管形成的機會,間接預防中風。此外,處理其他高危因素如高血壓、高血脂、高膽固醇和糖尿病等亦在預防中風有著非常重要的角式。

總而言之,預防中風是注意日常健康,如有懷疑,那管是「小中風」或「大中風」,都要及早求醫。「病向淺中醫」永遠都是正確的!

撰文:神經外科 熊偉民醫生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Google+ 經電郵分享
上一篇 下一篇